夏至,第十个节气,夏季的第四个节气。“夏”,长大的意思。“至”,本义指鸟从天空飞到地面,引申为事物发展到极致,相当于“最”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,“夏至……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。”夏至,不是夏天到了,是最夏天的意思。与夏至相对的冬至,也不是冬天到了,是最冬天的意思。至亲至爱、至大至刚、至善至美,都是这个“至”。经常有人误解了这个“至”。
夏至、冬至,都可以简称为“至”“至日”,是最早确定也是最重要的两个节气。古人立竿见影,最容易发现的是影子最长的冬至和影子最短的夏至。夏至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;冬至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。太阳的直射点在二者之间来回移动,是四季和节气形成的根本原因。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,一年有两个瞬间太阳直射,从而出现“立竿无影”的景象。
宋代诗人陆游说:“湖边谁谓幽居陋,也爱迢迢夏日长。”“长”是夏的关键词,而以夏至为最。北回归线以北,夏至是白昼最长的一天。纬度越高,白昼越长。北极圈更是极昼,二十四小时没有日落,是极其有趣的。“绿树阴浓夏日长,楼台倒影入池塘”“清江一曲抱村流,长夏江村事事幽”,无论是一身征尘的大将高骈,还是困顿飘零的诗圣杜甫,都把长夏写得恬静幽美。短暂的宁静,也能慰藉疲惫的心灵。
每个节气都分三候。夏至第一候,“鹿角解”。古人认为鹿角属于阳性,夏至阳气到了极致,阴气开始滋生,鹿角感受到阴气到来而开始脱落。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”,在传统文化中,鹿是长寿和富贵的象征,鹿角向来是中国人滋补的佳品。第二候,“蜩(tiáo)始鸣”。蜩就是蝉,在盛阳之际感阴而鸣。古人认为,蝉餐风饮露,是高洁的象征。唐代政治家虞世南写蝉:“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”我童年时,是捕蝉的行家里手,“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”,写的就是当年我这样的牧童。第三候,“半夏生”。半夏是一种中药,居夏之半而生。用时间给花草命名,真是富有诗意。“西子馆前多半夏,越王台下有蘼芜”,作者是明代诗人陆深,声名远扬的陆家嘴是他的故乡,因他而得名。
夏至节气,大地一片深绿。深绿之中,有一种红特别亮眼,那就是石榴花开。唐代文坛领袖韩愈说:“五月榴花照眼明,枝间时见子初成。”所有的花中,能当得起“照”字的,只有榴花。榴花是五月的代表,难怪古人把五月又称为榴月。
常常在夏至节气前后,长江流域会出现长时间的连绵降雨,正值梅子成熟的季节,所以叫“梅雨”。梅雨是东亚地区共有的现象,从中国一直延伸到日本。写梅雨的诗词很多,最著名的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“黄梅时节家家雨,青草池塘处处蛙”。个别年份,梅雨少雨,甚至无雨,这就是“空梅”现象,南宋诗人曾几“梅子黄时日日晴,小溪泛尽却山行”,写的就是这个现象。绵绵细雨最能触动人的思绪,宋代著名词人贺铸写愁,有“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”的名句,因为太受人称道了,所以落下了“贺三愁”“贺梅子”的美名。
梅雨季节,总是感觉湿漉漉的,有洗不干净的味道。但芒种节气栽种下去的秧苗,正是成长的季节,高温多雨最利于水稻的生长。“民以食为天”,点点细雨都是养活我们的口粮。做如是想,上苍是不是安排得恰到好处?而梅雨是不是这个世界最美的风景?
出品:“学习强国”上海学习平台、新民晚报·夜光杯、上海江东书院
总策划:周智强 阎小娴
策划监制:周文菁 刘芳
统筹:沈晨卫 朱霖 吴南瑶 韩力